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人生的拋擲性(上)

人生拋擲性(上)

君毅先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性格圓融,整生除了宏揚儒學,更援儒入佛、道,契合佛家、道家的人生體驗。早年的《人生之體驗續篇》一書,其論說多由生命的悲涼處境入路,點出一切人由生至死的歷程中之根本的芒昧。
生命一旦存在,即有命限,一切個體人生,如是如是地負荷了,承擔了,忍受了。由青年、而壯年、中年、老了、死了。 一切人的死,同是孤獨的死。世界不與他同往,其他一切的人,亦不與他同往。他死了,日月照常貞明,一年照常有春夏秋冬,其他的人們照常游嬉。人只能各人死各人的。各人只能攜帶其絕對的孤獨,各自走入寂寞的不可知之世界。先生的論說好像渲染悲觀,卻又實實在在透露生命底子的芒昧性。先生所謂的芒昧性,其實是承接了存在主義的「拋擲性」(throwness)而來:生前,我不知自何來;死後,我不知將何往。何以造化或上帝,不得我同意而使我生,亦不必即得我同意而使我死?這是一最深的謎。這就是人生被拋擲而來的本質。
     人生的拋擲性構成人生周圍之一無限的寂寞蒼茫之霧圍。以此霧圍為背景,而後把我們此有限的人生,烘托凸顯出來。人生如在霧中行,只有眼前的一片才是看得見的,遠望是茫茫大霧。
莊子說:人之生也芒昧,營營役役,不到死亡,此芒昧不會冰釋。現實生活中,人不斷有所追求,前文已論及求生存、求愛情、求名位之艱難相,但先生認為更深刻的人生艱難相在求真、求善、求美,與求神聖。
財物消費屬個人享樂,他人不必能同享,愛情有獨佔性,名位則我高而他人必低:又名位須依待他人所賦予,愛情與婚姻是雙方的事,人能賺取財富,往往依賴於各種外在的機緣,我們能得到這些,說好一點是福命。
但是這些福,都可與禍相倚。禍之可能,好像站在福之後,背靠背,故老子說:「福兮禍之始」。求安即恐有失去之可能,知危而有恐懼,故任何之安定未嘗無不安。
哲學就是不斷思考人這種存在。
我們都是人,這問題好像很簡單,但當我們發覺人大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即引起我們反思存在的意義。
人並非一經存在,便自然成為真實的存在,人的存在中,實夾雜無數虛妄或虛幻的成份。人要成為一真實的存在,須經過一真實化之歷程,而這真實化的歷程,有種種次第。 
    對自然物的存在,我們可以說,只要它存在,它便是一真實的存在,它無所謂虛妄。山存在,山便真實的存在,水存在,水便是真實的存在。以至草長花開,鳥飛獸走,都可以說是既如此存在了,便真實的如此存在了。但是,我們卻不能說,人存在了,人在歷史中存在活動了,便如自然物一般,成為一真實之存在。此中的理由,是人有思想。
古希臘哲人說:人要為他的思想作出補償,因為他佔據了大自然的優勢,所以人類較動物活得痛苦……他所謂的痛苦,是指思想層面、心靈層面的痛苦。
哲人追溯心靈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是會思想的動物。人因有思想,便可以了解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真理。但是亦因為人有思想,於是便有思想錯誤。之可能。人可以把花視為草,將鳥視為獸,這即是把存在的視為不存在,不存在的視為存在,人「有能力」淆亂客觀的存在;對比言之,動物亦有錯誤判斷,但動物卻缺乏此種高度抽象的理性能力,不會將錯誤的思想轉移為心靈上的偏執。
當我們的思想中包含錯誤時,此錯誤的思想,是存在的,並且它會引生其他的錯誤思想,成為了我個人的價值信念,久之即形成我個人的性格。但,人類是一種非常複習的思想動物,我雖然有了錯誤的思想,例如因種種機遇,我誤認糖果是苦的,但我可以再立於此錯誤的思想之外,以回溯此錯誤的思想,即可取消此錯誤,而重新認識事情的真相。
但更深刻的,人類本來可以有思想錯誤而又修正其錯誤,知錯能改,本來無甚困難;只是人的思想發展至某一階段,即能產生一堅固的「自我」觀念,自我觀念一旦形成,錯誤的思想便難以修正,形成偏執。
自我的觀念形成之後,它即結合思想,而轉化為帶附價值取向的意識活動。當「我」見到任何一物、一事,內心中的「我」直如一價值信念的參照系統,立即便會產生好、惡之印象,好則趨之,惡則拒之。但此好惡之取向是依自我先前的價值信念而反應的,因此,假如我們先前的價值信念含有錯誤的成分的話,而自我總是「自以為是」,於是此判斷便錯上加錯,陳陳相因,形成了偏執。
偏執是心靈痛苦的根源,心理學說的情意結(complex),就是性格偏執,人的偏執好像在思想內打上死結;人類會陷入強迫症、抑鬱、狂躁、精神分析,這已經是積習之後果,是由心理轉化為生理,大腦出現病變,所以不用看輕思想始點上的錯誤,錯誤可以轉化為偏執,積習難返。
*
唐先生說:人生之祈求,不外七項事,即求生存、求愛情、求名位、求真、求善、求美,與求神聖,人生實際上總是為這些要求所主宰,而人如何達到這些要求或超越這些要求,都畢竟有無限的艱難。
    前三種要求,求生存、求愛情、求名位是俗情世間最大的動力。因為它們太平凡,哲學家通常不屑討論。實際上任何平凡的事情,亦有其深遠的一面。

    1. 求生存
人之求生存是人生的第一步的事。而世界上確確實實有無數的人,其一生盤旋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世界上生存。人為生存而辛苦勞動,為生存而走遍天涯,謀求職業。當我聽見鳳陽花鼓詞中「奴家莫有兒即賣,背起花鼓走四方」時,我了解人生無職業的真正艱難,知此中有無限悲哀。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職業,亦都是人互求解決其衣食住等生存問題的職業。
人為什麼要求生存?但我生了,我會有繼續求生存的要求,這些要求為何會出現,亦非出自於我之選擇。然而此要求,就如是如是的出現了‧
例如人都會怕飢餓與寒冷,人有空虛的胃與在冰雪中會戰慄的皮膚‧都不是我們先要求此怕、此胃、此皮膚,而後他們才存在。人生百年中,每日吃了又餓,餓了再吃;破衣換新衣,新衣還要破。如此循還不息,畢竟有伺意義?
在人飢寒交迫時,人不能不求衣求食。此中有無限的嚴肅,亦有無限的悲涼。此無限的悲涼之最深處,不只是飢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而是人為什麼麼會飢會寒,會要求生存?我只知此求生存的願欲,是天所賦於我的本性。但是我為什麼會有此本性,卻非我的意志所決定。
看了先生的論述,即想起存在主義者卡繆,他在《西齊弗神話》(The Myth of Sysyphus)中,赫然提到:為何人不自殺?
卡繆認為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我們憑藉甚麼理由可以支撐活下去。他有一套無神論的存在哲學,認為世界的存在是荒謬的,不可理喻的,因此我們必須有抉擇生存下去的理由;我們如果曾真正失意,乃至到了絕望的境地,自會體會他的話有逼切性。
先生則說:人在實際上除非逼到山窮水盡,是很難安然的自殺,亦很難自動的斷絕求生意志。人之自殺難,斷絕求生意志更難,而求繼續生存亦難。此是一切人同有的艱難。這就是生存的嚴肅性。
先生說他中學讀書時,看見一首詩。第一句是引鮑照「瀉水至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下面一句是「父母生我時,是並未得我之同意的。」於是感觸到人生於世,即伴隨有許多不自主的處境。
一切人當其初生,同是赤條條的來,同是墮地一聲啼。嬰兒或生於富貴之家,或生于貧賤之屋;或生而父母早亡,或生而兄弟同行。真如范縝所謂「一樹花,任風吹,而或墜茵席之上,或墜糞溷之中。」嬰兒墮地一聲啼,乃由外面的冷風吹他,他不曾相識;他哭啼,表示他對於此世界之原始的生疏。
當他一天一天的長大,即一天一天的增加其對環境之親密與熟習,而要執取環境中之物為其所有,並同時負荷著其內在之無窮願欲,在環境中掙扎奮鬥;亦必然要承擔一切環境與他的願欲閭,所發生之一切衝激、震盪,忍受著由此內在願欲與外在環境而來之一切壓迫、威脅、苦痛、艱難。這是一切個體的人生同無可逃避的命運。這種種人生的艱難相與人生的原始芒昧是相關的。
甚麼是人生的原始芒昧?先生引莊子在《齊物論》所說:「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進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 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 !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的大意是:人一旦出生,即不斷耗散,不到死亡不足以殆盡止息。生命好像利刃相砥相磨,互為損耗。人的機心計較,陷落的歷程如奔馳追逐,而不能煞止,這不是生命最深切的悲哀嗎?生命就是如此,終生營營役役地不斷追逐物欲,落入得失計較之循環中,卻無法達致任何成就;生命耗盡了,疲累消亡,卻不知人生在世的意義,莫可安心立命,這不是最可哀的嗎 ! 人這樣地消磨下去,即使可以長生不死,又有何可貴呢 ! 人總是要耗盡其生命,他的成心然後可以化除消失,這不是人生至深的悲哀嗎?人生的途程,不就是如此愚昧!還是只有我一個人如此昏昧,而其他的人也有不昏昧的嗎!
先生呼應莊子之所說:生前,我不知自何來;死後,我不知將何往。何以造化或上帝,不得我的同意而使我生,亦不必即得我的同意而使我死?這是一最深的謎。宗教家、哲學家可以有種種的解答。但是我們同時要知道,此一切解答,一方面似的解除此謎,同時亦加深了此謎。
人的存在,因為能自覺其自覺,就含蘊著一切個體的生命底子都是孤獨的;人一旦存在了,遇上不同的人,做過一些事,然後走過不同的空間,勾勒出其存在的時間性;他如是如是地負荷了,承擔了,忍受了。由青年、而壯年、中年、老了、死了。一切人的死,同是孤獨的死,世界不與他同往,其他一切的人,亦不與他同往。他死了,日月照常貞明,一年照常有春夏秋冬,其他的人們照常游嬉。人只能各人死各人的,各人只能攜帶其絕對的孤獨,各自走入寂寞的、不可知之世界。這是一切人由生至死的歷程中之根本的芒昧。

    2. 求愛情
人生另一關卡就是求愛情。
孟子曾說:「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求男女之愛情,是人生中最平常的事,但是這亦是最反復而不可測的。人之需要愛情與人之要求生存,都是人之天性。而這些天性的要求,都同不是先得我之同意,而賦予於我。人生下地上即帶著這些要求來了。
心理學稱這種天性為驅使力(drives),它們驅迫人生前進,使人自覺似有滿足之的責任。但是人真有必須滿足之的責任嗎?亦真非滿足之不可嗎?這亦似乎不確定的。因為人可以不結婚,或自覺地斷絕一切綺障。好像人可以自殺,斷絕其求生本能,由此可見人之異於禽獸之處。換言之,人類面對其存在的抉擇較動物遠為複合。
人是異體交合而延續,生物學說這是優生機制。但先生卻從男女性別差異,分析此求愛愛情之艱難。人由父母男女之結合而有生命,這是人之生命之根柢,即是男女性。父母還有他的父母,直上去是無窮的父母,即無窮的男女性。我們每一人的生命之結胎,即是無窮的男女性之凝結,古人稱天地乾坤之道之交合而有人出生。然而此乾坤之道,才合又分。此凝結所成的生命,只能具有其一的性別,我們每一人只能為男或女;於是,從後天的結果上,每一性別與其原始的統合即有欠缺。故此,柏拉圖(Plato) 說愛情是追求另一半的追尋。
從此形而上學的描述,人只能具有一種性別,就必然是欠缺的,而此矛盾自然解消的道路,便是男索女,女索男。男女得其所索,便與其生命根柢中之無限的男女性,有一遙相照映,人便歡喜了。而宇宙之無限的生命之流,亦通過男女之得其所索,重新凝聚結合而繁衍子孫,一直流傳下去。
人類中除千萬人之一二,天生而具神聖的品質,例如玄奘法師、聖女貞德等,除了這些特殊的宗教人物,他們的心靈本然即與其自然生命有一疏離者之外,人如果決定不結婚,斷絕一切男女關係,他即須與他的男女之欲作戰,與天地的乾坤之道作戰。而一般人決定不結婚或不再談戀愛,大多是在感情生活中受到傷害,不願或不敢重投苦海。
人如果要求斷絕情欲,是要想從無限的自然生命之流中,抽出身來而退居岸上。然而一旦退不到岸上,便只有帶著生命之流水,旁行歧出,成絕港枯溝。
順自然生命之流行的方向走,是比較容易。但是此中亦有無限的艱難。人們都知道失戀離婚的苦惱,男女曖味關係、情殺及姦淫的罪惡。這些事之所以發生,其最深層理由,是每一人皆有與任何異性發生男女關係的可能,亦有失去其關係的可能。這一可能,即表示愛戀之情內在地具有無窮苦惱與艱難。
又常言道,世間的怨偶比佳偶多,托爾斯泰更說惡偶之苦:「床笫間的悲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這些苦惱、罪惡、悲劇,當我們幸居事外時,我們不求了解,亦不能真了解。而當其不幸居事內時,則只有忍淚承擔,亦無法完全說出,即使有最關心的人,最親切的同情安慰,亦道不出此中的苦惱悲愁。這是直接浸潤個體生命之全體的苦,只有各人自嚥自醉。而一切幸居事外的人,亦不過適逢居事外,他們並不必能根絕情感破裂的可能。一切愛情之有,皆有失戀之可能,一切的結合,皆有離婚之可能。一切佳偶,都有成為怨偶之可能。只是可能性或大或小,但人總很難絕對根絕此可能。
愛情既有無盡的艱難相,人類只有依賴無限之互信的精神,才可構成一永恒的環抱;但是,即使佳偶天成,或異地而長別離,或同心同居而不能百年偕老,又縱使得同心同居,百年偕老,亦很難同年同月同日死,是故恩情似海的夫婦,到頭來,終當撒手。這中間的人生之悲痛寂寞艱難,還是只有人在身當其境,才能真正了解,而獨自忍受的。
人真能明白愛情的艱難相,自當珍惜當下之所遇、所愛。

3. 求名位
至於人之求名位,為人生之路上第三步的艱難。求名位的心理比較複習,它是介乎生物本與社會教化之間。在兒童時期,人所最感興趣的事,是遊戲玩樂,在青年時期,是男女愛情,壯年以後,則是名位。
人眷戀權位是很自然的,尤其是一些權力慾很強的人,因為他知道他不再是你的統治者、上司,你對我的表現,將會完全兩樣。
我們一般人或可自勉於淡薄名位,但是在實際上,仍多多少少依賴他人的讚美、高高低低的社會名位,來滋養我們的心境。
先生說:人之好名位,只是人之望人讚美之心的推擴與延長。人之望人讚美之心,則當小孩在知道別人的存在有時,便開始萌芽。當小孩喜歡人說他乖,怕看成人惡聲、怒目與厭惡的面色時,已是有一求人讚美心之流露了。
人之所以樂得名位,緣於我們希望被人承認為好的,為有價值,而此種心態是依於人希望被人認識,亦即希望自我存留於他人之內心。所以好名基本上是一種心理投射活動。
我們的自我形象,都是透過他人的認同,而有所確認。因此我們要求將自我投射於他人內心,使他人心中有我;而自我宛然伸延實化,在他人的認同下,獲得穩定感和安全感。
更深層的,人皆希望他人內心有自己,目的在轉移死亡的威逼。人皆會死,一旦死去,就失去與世界或他人的關連,自我亦得消失;於是我們在生時,希望別人記著我,肯定我,最重要的,我死後仍然為他人所懷念。人「不能留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正好表現此種渴求留名的投射心理;人一旦留下名聲,自我就好像進入不朽:因為我雖會死,但我的名字長存,儼然自我的一部分永遠存在,為他人所知道,從而移情為自我無限的延續下去。所以許多富商,捐獻大筆金錢,為的是在著名大學裡,或某某講堂裡,刻上自己的名字。
唐君毅先生回憶十四歲時一件小事:當時的中學生都穿線襪,但是父親卻要他穿布襪,而他即怕人笑。先生責問自己,難道對此極小的事,還不能特立獨行?他記得一次從家中穿了布襪走到學校,一小時的路途,全部的思想,都在想人應當特立獨行的理由,目的在克服穿布襪而怕人笑之一念。但是到了學校,全部失敗了。
    本來,從道德修養上說,人的思想行為人格的價值,是不應受他人之毀譽而增損的,人當行其心之所安,遁世不見知而無悔,這個道理,我們在思想清明時,可以完全瞭解,然而真要做到這一步,卻又是人生的極大的艱難。
人總是要求他人承認自己是好的,這中間見到他人與自我有不可分的精神繫帶。試從反面想:如果一切人以至最親近的人,都罵你,詆毀你,侮辱你,詛咒你的時候,怎麼辦?
耶穌被徒弟出賣,被徒弟不認,獨上十字架的心境,正是人之精神之失去一切人的精神之滋養,是絕對的飄零。又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處於群眾審判中,我為千夫所指,兒子清算我,父母妻子朋友亦清算我,我能怎樣辦?這就難了。這難處是,在這時一個人的精神,同一切人的精神都分離了,成了一絕對孤獨寂寞者。
從社會學的角度說:人從來不是孤獨地成長。人必然在一文化背景、政治、經濟條件下,人與他人共在共活。由此,「自我」是在此種種的關係網絡,不斷模塑而成。既然自我是從他人方面得到定位,那麼,認識我是誰,則須反過來,要求把他人確定下來。只有在我能將他人確定下來,認識他們的身分,認識他們與我的關係的時候,才可以回轉來,將自我明確化。所以,「我—他人」其實是一種游離式的交互關係,一方面由他人界定我,另一方面,又由我去界定他人,所以人是難離群獨活的。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人生問題的層次

人生的問題有不同層次:生活的解決、知識的好奇、美感觀賞、人倫交往、生命的解決。
生活的解決是現實問題,人有形軀給需依待,就有謀生問題;它最平常,卻有嚴肅性、哀憐相。人曾經歷貧困無援,就領略金錢與尊嚴的關係;本質上,人都可以是乞丐,我們需珍惜物質條件。不過,人若過於重視現實生活利益,自甘以享樂為生存唯一的目的,最大的損失,是存在平面化,遺忘了人生尚有其他的向度。
追尋知識是心靈好奇的昇華,人類的文明有賴理性的好奇,不斷要求徹底追尋真相,引發求真理的決心。但現代社會的知識型結構並非完全合理,知識實用化,任何學習,只求有益於出路謀生。這時代表面上資訊發達,但學生們普遍欠缺文化教養,過度沉迷於上網遊覽、玩ICQ,找新的消閒玩兒,投閒置散的好奇,只會變成無聊的關心。
美感觀賞是移情投入 (empathy),世界呈現為美。人可以暫時脫離現實的運用關係,將心境投入美感世界之中,從中感受歡愉、激動、乃至感傷。他看見青蔥草原,感受自然生趣而感覺到心曠神恬,人只要能平閒下來,他會見大自然或藝術世界的一切,充滿美感的內涵;素以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崖邊一棵小花,天空一片白雲,乃至窗外的漫光,陡然現出奇姿異彩,使我們驚訝世界的美妙。
人倫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性相,人不能孤離存活,他需與他人共在(Being-with-others[1]。這種共在的結構使人我互相滲透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親近或疏離,形成了社會人倫關係。生命原是飄泊的來去無常,人倫關係便成了個體最重要的座標,此中有親情、友情、愛情之溫潤,讓生命暫得一安頓處。可是,人與人交往又是最難之事。每個人都以自我為最重要,但又得與人交往,在順適時,大家親切靠攏,互相關注;一旦涉及利益,感情糾紛,彼此以主觀的好惡感受,揣測著他人的心意,互相壓逼折磨。一般人害怕與別人有差異,力求合乎社會規範,以緩和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但當他們發覺落後於人時,就千方百計要迎頭趕上,甚至無端地以壓抑別人,來抬高自己。他們往往為著顧及認同的滿足,不斷看風駛,唯唯諾諾,迎合他人的意見。有真性情者,逐漸厭倦這種人間世中的寒暄恭維、虛情假意。近代許多社會理論,認為社會人倫其實是一種權力關係,只有利害關係;不過,當人經歷過愛與被愛的統合,即體會到人倫仍有親和性,願意努力衝破人我的隔離感。
哲學之為物,最終一定指向生命的解決。人的生命過程中遭遇上任何事物,其最終的結果,都不過是中途之物,一種片面與不徹底。所謂生命的解決則是經歷過現實生活磨練,即使涉獵到知識的豐富性之後,內心仍有所不安,因不安而再次求問,追尋生命的真相,最後匯聚所有的問題聚焦在人存在本身。所謂人的存在問題,只是我們不安於生活途程中各種含糊與痛苦,面臨抉擇的困擾等等。不安促使我們求問,而求問則落入知識,不斷分化下去,逐漸失去原初的本旨;於是我們面向紛紜雜然的知識世界,再次喚起含糊的不安,放下知識尋求,要求回歸於自己。換句話說,自我其實永遠活在揚棄(negation)的處境,上升下沉交互輪替,只能有一種自覺的要求,冀望革故而不斷生新。此革除故舊的要求,是源自心靈深層的呼召,神秘而不可解,顯示為對自我的要求。我們只逐漸明白,此不斷辯證地,回環往返式的進程,是自我的必經途程,時而內歛,感觸生命的內蘊,時而外放,無止境地汲取新知識以充實自己,時而自覺要放下得失榮辱,回歸平淡自然。


[1] 是海德格論及此在 (Dasein) 的特殊用語見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 Macquarrie and E. Robinson. New York : SCM Press., 1962.p.307.

有關人生哲學的電影選

 從電影片斷看電影的技巧


1.        EisensteinThe Battleship of Potemkin
2.        Theo AnglepoulosUlysses ‘Gaze
3.        D.W. GriffithThe Birth of A Nation
4.        Orson WellesCitizen Kane
5.        Andrew TarkovskyMirror
6.        黑澤明--Rashomom羅生門
7.        David LeanLawrence of Arabia




1.        Robert Flaherty—Nanook of the North
2.        Federico Fellini—81/2
3.        Carl Th.Dreyer—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4.        Vittorto de Sica—The Bicycle Thief
5.        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
6.        Ingmar Bergman—The Seventh Seal
7.        Andrew Tarkovsky—Nostalghia
8.        Francois Truffaut—The 400 Blows
9.        Krzysztof KieslowskiThe Decalogue
10.      賈樟柯站台
11.      Martin Scorsese—Raging Bull
12.      AbbasA Taste of  Cherry
13.      GodadBreathless







人生哲學選輯
I  知識論:
1.        Stanley Kubrick2001 Space Odyssey
2.        Spike JonzeBeing John Malkovich
3.        Andy/Larry Wachowski Matrix
4.        Alejandro AmembarOpen your eyes變面驚情
5.        Run Lola Run
6.        Being John Malkovich

II  倫理學:


1.       
2.        千與千尋
3.        中央車站
4.        Cast Away
5.        童年往事
6.        光榮歲月
7.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8.        Bicycle Thief
9.        羅生門
10.      Quentin TarantinoKill Bill
11.      Natural born killer
12.      毒太陽
13.      Dancer in the Dark
14.      No Man’s Land
15.      A Dog’s Afternoon
16.      A Million Dollars Hotel
17.      Clockwork Orange
18.      黑澤明—羅生門
19.      十誡
20.      The Piano Teacher
21.      Sophie’s Choice
22.      The Match Point
23.      海上花
24.      Citizen Kane
25.      The Wall
26.      不見
27.      月黑高飛
28.      Sin City
29.      Osama
30.      影武者
31.      戲夢人生
32.      的士司機
33.      十誡:一、二、五、七
34.      兒子的大玩偶(C21”
35.      Africa ABC (Q) 27”
36.      竊聽風雲 (G1) 49”
37.      穿越大吉嶺 40” (A5)
38.      Powaqqatsi:(A4i科技 18” ii生存 32”
39.      何處是吾友家(D3 40”
40.      噩夢(E2 45”
41.      Breaking the WavesM65”+4”/(9) 1’18”
42.      穿越大吉嶺 40” (A5)
43.      星光伴我心
44.      何處是吾友家
45.      變臉
46.      Jesus Camp
47.      A Barbarian Invasion (
48.      伊凡的童年
49.      Salo 120 days
50.      Mouchette
51.      志雲飯局:鄧萃雯、伊能靜、鄺美雲、狄波拉、王晶
52.      Requim for a dream
53.      草莓的天空
54.      Stalker
55.      Blade Runner





III 形而上學:


1.        AnglepoulosEternity and a Day
2.        HerzogThe Wrath of God
3.        BergmanWild Strawberry
4.        AbbasAs Life Goes On
5.        Abbas Kiarostami—櫻桃的滋味
6.        Alan J. PakulaSophie’s Choice
7.        Andrew TarkovskyStalke
8.        A.I. (O) 52”
9.        Breaking the Waves
10.      Son of God
11.      坎大哈
12.      OccultE36”
13.      Muslim (S) 30”
14.      PassionH12






愛情哲學電影


1.        麵包店的女郎
2.        A Woman is a Woman
3.        Lolita
4.        遺失27個吻
5.        八月照相館
6.        春光乍洩
7.        阿飛正傳
8.        甜蜜蜜
9.        Breathless 
10.      重慶森林
11.      小武
12.      站台
13.      任逍遙
14.      Texas, Paris
15.      Hair Dresser Husband
16.      太陽照常升起
17.      陽光燦爛的日子
18.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
19.      海角七號
20.      徵婚啟示
21.      非誠勿擾
22.      戀戀山城
23.      告別有情天
24.      Who afraid the Virgin Wolf 
25.      祖與占(
26.      伊凡的童年
27.      變臉
28.      Salo 120 days
29.      Night of Carbiria
30.      最好的時光





死亡與不朽電影


1.        楢山節考
2.        Wild Strawberry
3.        東京物語
4.        童年往事
5.        西遊記
6.        櫻桃的滋味
7.        Ikiru
8.        Eternity and a Day
9.        Hiroshima
10.      As Life Goes On
11.      Fight Club
12.      A Straight Story
13.      Mare Dentro
14.      A Barbarian Invasion
15.      Le Temps qui reste
16.      Blade Runner (
17.      死囚168小時
18.      The Seventh Seal
19.      潛水鐘與蝴蝶
20.      My Life
21.      星光伴我心
22.      八月照相館